首页

萱萱调教

时间:2025-05-26 00:31:17 作者:海外华文媒体行走“三夏” 看“新农人”如何逐梦沃野 浏览量:29465

  中新网运城5月24日电 (杨佩佩 李庭耀)24日,“侨媒连五洲·黄河寻麦香——共话运城乡村振兴”海外华文媒体进运城活动正在举行,其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盐湖区“吨半粮田”试验示范基地,和“新农人”一起赏“风吹麦浪”,闻“丰收味道”。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盐湖区“吨半粮田”试验示范基地,和“新农人”一起赏“风吹麦浪”。(无人机照片)  武俊杰 摄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夏粮已经由南向北陆续开镰。随着麦收展开,“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各项工作将全面推进。作为山西小麦的最大产区,运城430余万亩小麦陆续成熟。

  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种粮大户董会龙便是一名“新农人”,他和妻子两人种植了800亩小麦。在科技赋能农业的时代浪潮下,高效的智能化设备让董会龙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多年来,董会龙通过流转土地,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他给出的土地流转费远远超过农民自家小地块耕种的效益,加之种植效益好,现在都是农民追着董会龙流转土地。近年还引进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并修建蓄水池,实现高效种粮的良性循环。

  在地头旁的一间小屋,董会龙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介绍了他所提到的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根据作物的用水、用肥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和环境状况,通过电脑或手机下达指令,即可完成浇水、施肥等管护作业,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

  “800亩小麦共铺设渗灌带80万米,埋在田地1厘米左右,与每块地头控制开闭的电磁阀进行连接。”董会龙说,只需要轻点屏幕,电磁阀就开,800亩地11天就能浇完,每亩地用水25立方米至30立方米。而过去大水漫灌浇地40亩需要40天,每亩地大约需用水80立方米。

作为山西小麦的最大产区,运城430余万亩小麦陆续成熟。(无人机照片)  武俊杰 摄

  董会龙介绍,原来施肥是满田撒施固体肥料,撒施不均匀,不仅浪费肥料,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现在系统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求施不同的肥料,随水施入,科学精准,每一季种完后,都可以把施进去的肥用得干干净净,不仅省钱,还能让土地更干净。

  除了这套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无人机也是董会龙的新农具。喷洒量小的时候,选择用无人机精准喷洒,实现降本增效。同时,还可以开展除草作业,并对麦田进行精密飞行“观测”,实时传回高清图像与数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把脉问诊”。

  “现在种田,实现了‘傻瓜式’操作,种‘聪明田’。”董会龙说,随着大型机械、智能化田间管理系统、无人机的全面应用,让种田有了新模式,不仅成本大幅降低,还实现了粮食增产。

  多年的种植经验不仅让董会龙成为一名种粮大户,而且在高科技农业设备的帮助下,他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发明家”。他在小麦和玉米的播种器上加装滴灌带铺设器,实现播种铺设滴灌带一次完成,减少了铺设滴灌带的费用。

在高科技农业设备的帮助下,董会龙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发明家”。  向上 摄

  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加持下,董会龙领办的金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拥有先进大型主机具35台、植保无人机12架、其他各类农具170余台(件),与500多户农户签订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新农人”的故事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频频点赞。香港新闻社总编辑刘林表示,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以科技赋能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绿色方向转型,这里的多年实践,破解了农业发展在农机使用、种植品类、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传统桎梏,提升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是现代农业的典范。(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人民网评:织紧织密应急管理“安全网”

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赏秋主题产品预订热度增长显著。北京、桂林、黄山、婺源等地是赏秋游的热门之选。(记者 郎佳慧 北京报道)

哈萨克斯坦少年用中文演唱《歌唱祖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吸引全球目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绘就发展新章……七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多个重要会议,对国内重大事件作出重要指示,密集开展多场重要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

荷兰汉学家打卡中国“莲乡”:逛驿前古镇 品莲风荷韵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红色娘子军》这部“中国芭蕾史上的里程碑”是前辈艺术家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中芭肩负着传承经典的责任,要通过原汁原味的传承,让该剧始终焕发感人至深的艺术光彩与激情澎湃的舞台生命力。

北京未来三天云量渐增体感阴冷 开学首日最高温将降至5℃

“我们需快马加鞭,积极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傅小云建议,要推进“一体化”建设优化县域医疗资源,同时下沉优质资源激活分院。

中柬“和平天使-2023”卫勤联合演习在金边拉开帷幕

在随后的专家圆桌会议上,各位专家和康师傅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围绕“茶制品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各位专家和企业代表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了茶制品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茶制品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多元化。他们一致认为,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茶制品产业应抓住机遇,加大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品质提升方面的投入,注重挖掘茶叶的多元健康价值,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健康化需求。同时,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茶制品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